在2021年舉辦的「2020東京奧運」雖然在疫情壟罩下,全部賽事都未開放觀眾進場,無法親眼見證運動員在場上的精采瞬間,但相信本屆奧運一定在每個台灣人心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奪下2金4銀6銅史上成績讓全台沸騰,雖然隔著屏幕、隔著口罩、隔著社交安全距離,但在羽球男子雙打決賽、李洋、王齊麟那關鍵一球判定界內的瞬間,當女子舉重郭婞淳突破全人類極限、奮力將所有人的期望高高舉起的瞬間,當戴資穎、李智凱、小林同學汗水淋漓、全力拚搏的瞬間,相信每個台灣人的心都緊緊的擁抱了。
隱形的運動傷害
在奧運殿堂上閃耀前,選手必須經歷日復一日的訓練,由於高強度長時間的持續訓練,運動員身體特定部位(如:肩膀、膝蓋…等)的損耗會比一般人更大,因此非常講究正確、安全的訓練方式,隨著科技與技術的革新,從AI教練到3D建模打造專屬的運動護具,對運動員肌肉、肌腱、骨骼等部位的保護越來越好,但各國專業運動員近年來卻必須面對新的運動傷害-空氣汙染造成的呼吸道、肺部傷害。
就如同運動員的肩膀、膝蓋損耗會比一般人來的更大,在進行訓練時運動員會吸入比平時多 20 倍的空氣量,這也表示他們暴露在 20 倍以上的污染物當中。而對運動員進行的多項對照研究顯示,當運動訓練時呼吸到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臭氧(空氣污染的主要成分),會導致肺部氣道收縮,直接會影響到運動表現。有項關於空氣污染和馬拉松成績的研究結果顯示,每立方米增加 10 毫克PM10的空氣污染,預估會讓馬拉松的成績下滑 1.4%。在奧運場上是以毫秒和毫米來衡量勝利的情況下,空氣污染最終可以決定誰贏誰輸,以及是否創造了記錄。
且空汙對選手造成的傷害,不僅僅是可能影響其比賽成績,長期的健康影響可能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尤其是從事講求耐力運動的選手,會發生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功能障礙的風險;研究顯示,當耐力運動員運動過程時脫水,又吸入有害空氣污染物時,可能會導致氣喘;且經常接觸污染物會導致氣道過度敏感反應(AHR),最終可能會導致一般是多年老菸槍才會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簡稱肺阻塞)。
頂級運動員的真實案例
當大衛和他的團隊抵達2008年夏季奧運會會場時,北京「遠近馳名」的空氣汙染讓他們十分憂心,“抵達北京時,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大衛說。 “尤其是我的運動是在戶外,空氣污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扎布里斯基和他的隊友們抵達美國奧運訓練場後鬆了口氣,因為美國奧委會已將 IQAir 空氣過濾系統放置在美國奧運運動員的宿舍和訓練場所中,提供給選手們清淨的空氣。扎布里斯基原本就生活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所以原本就認識了IQAir,而在奧運選手村的宿舍裡看到熟悉的HealthPro 250,他心中的大石總算放下。“知道我們的宿舍裡有最頂級的空氣清淨機,就讓我放心了”大衛說。 雖然2013年大衛已經從職業賽事退休,但仍然選擇IQAir 空氣清淨機守護他與家人們的健康。
如何降低運動時空氣汙染可能帶來的影響?
- 戶外運動-盡量選擇清晨和傍晚時進行戶外運動:
- 室內運動-挑選通風良好並合乎政府規定的運動場所
- 實時偵測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