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空氣品質報告

關於本報告重要版權宣言

關於「2024 全球空氣品質報告」是根據IQAir AG 所發布之「World Air Quailty Report」,彙總自2018年至2024年近七年當中關於臺灣相關數據後,經由臺灣總代理-智淵科技重新編排而成。

IQAir AG所發布之「2024 World Air Quailty Report」,請經由下方按鈕進入官方網站觀看報告與下載。

快速總覽

2024年,在138個國家和地區中,全球只有12個國家/地區達到WHO的空氣品質標準(年均指標 5 立方微克 (μg/ m³)),相較2021年沒有任何國家達標,已有明顯進步成效,但是全球99%的人,仍是呼吸著有風險,甚至已經是對生命有危害的空氣,所以全球各國在改善空氣品質的努力上,仍需持續努力。 

台灣2024年的PM2.5均值為17.4 µg/m³,優於2023的年均值20.2µg/m³,其空汙獲得明顯改善的成績,獲得關注。全球空污的排名,也從2023年的第45名,在2024年降到第54名。PM2.5的空氣品質指標已連續兩年呈現橘色提醒的顏色。 

在2021年WHO將空氣指標標準變嚴格之後 (PM2.5標準小於 5 µg/m³),至今全台尚沒有一個城市有達到WHO的年度標準,但空品資優生台東,在2024年又再次出現長達5個月的空品標準達標(5μg/ m³),而且花蓮與基隆也首次出現達標,令人雀躍。

一、全球空氣品質

2024 年IQAir世界空氣品質報告的數據來源:該報告由 IQAir的空氣品質科學家分析來自138 個國家、地區或領土,8,954 個城市,超過4萬個空氣品質監測站的 PM2.5 空氣品質數據資料彙整而成。和2023年的 134 個國家、地區和領土的 7,812 個城市相比,持續有越來越多國家與城市參與這項全球規模最大的空氣品質監測活動。

2024年,全球只有愛沙尼亞(4.6µg/m³)、澳洲(4.5)、紐西蘭(4.4)、冰島(4.0)、格瑞納達(3.2)、巴巴多斯(2.5)和巴哈馬(2.3)等7個國家,以及美屬維京群島和波多黎各等5個領土地區,總共12個國家/地區的空氣品質達到WHO的標準 (即年度PM2.5濃度低於5 µg/m³ )。報告中有17%城市的PM2.5數值達到WHO的年度標準,高於 2023 年的 9%。換言之,全球只有百分之五的國家人民呼吸著對他們健康不會造成威脅的空氣。但相較於2021年只有3個地區,沒有一個國家達到WHO標準的紀錄,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各國追求乾淨空氣的目標,已有成效,但仍需持續努力。

2024年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前五個國家,依序是查德(91.8µg/m³)、孟加拉(78)、巴基斯坦(73.7)、剛果(58.2)與印度(50.6)。而污染最嚴重的七個城市,都位在中亞與南亞地區。而台灣位於東亞地區,空氣最糟和最好的國家分別是中國(31.0µg/m³)和日本(8.6),台灣排名中間。

雖然在過去七年中進行空氣品質監測的國家和地區數量穩步增加,但全球有或無政府運作的監測儀器的國家仍然存在顯著差距,像是非洲是目前即時公開資訊最缺乏的地方,非洲54個國家中,在2023年時只有19個國家有空氣品質數據,2024年增加為24個國家,整個地區平均每370萬人才擁有一個空氣品質監測站。

空氣污染是全球第二大死亡風險因素,也是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風險因素,僅次於營養不良,因為它對呼吸系統和發育健康有重大影響。在2021 年就​​有 810 萬人死於空氣污染,其中 58% 的死亡是由環境 PM2.5 空氣污染造成的。

2024年全球PM2.5地圖


二、臺灣年均PM2.5數值

台灣2023年在東亞地區空污排名第3名,空氣品質在2024年獲得改善 (20.2  -> 17.5 µg/m³ ),排名降到第4。台灣是東亞地區空氣品質改善幅度最大,因此獲得IQAir關注。

台灣近三年的PM2.5值,會感覺上下幅度有點大,尤其是2022年,主要是由於當年特殊的多雨天氣,而大幅降低空氣中懸浮微粒的濃度。再往前看2020年的15µg/m³,2021年的16.2µg/m³,會發現與2024年的空氣品質其實相差不大。

台灣除了整體空氣品質較2023年改善,大部分的城市空品也都較去年有明顯改善 (詳如後文)。空氣品質的改善主要得益於中央與地方攜手推動多項防制措施,包括強化工廠排放標準、汰換老舊大型柴油車超過50%、最佳化電動車路網及推行岸電計畫等。(環境部)

17.5 µg/m³

2024年均值

20.2 µg/m³

2023年均值

13.4 µg/m³

2022年均值

   

三、臺灣與東亞各國PM2.5數值比較

[ 中國 / 香港 / 澳門 / 日本 / 南韓 / 蒙古共和國 / 臺灣 ] 

台灣2024年在東亞地區的空污排名為第4名。在同樣位於東亞地區的其他國家/地區中,汙染最嚴重仍是中國與蒙古,但中國的空品有些微改善(32.5 -> 31.0 µg/m³ ),其他空氣污染有改善的國家還有南韓 (19.2 -> 17.0 µg/m³ ),以及空品資優生日本 (9.6  -> 8.6µg/m³ )。

反之,在2024年空品惡化的有: 蒙古 (22.5 ->  25.6µg/m³ ),澳門 (16.2 -> 17.7 µg/m³ )與香港 (15.6 ->16.3 µg/m³ )。

東亞地區中,空氣最好的前15個城市都在日本,空氣品質最好的城市-石川縣珠洲市,離達到WHO標準僅僅只差0.1µg/m³;而空氣最差的15個城市,則全都位在中國,空氣最髒的城市-新疆和田,PM2.5甚至超過WHO值約17倍

縱使是空品資優生-日本,包含其所有城市,在2024年都未達WHO的標準(5µg/m³),台灣與其他國家甚至仍都維持著橘色提醒或紅色警告等級,代表離WHO標準-對人類沒有健康威脅的空氣品質,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四、臺灣各縣市/地區空氣品質比較

台灣各城市的空氣品質在2024年,創下了很多”第一次”。重點節錄如下:

1. 全台多數城市的空氣品質都有改善。
在2024年全台超過8成的城市空氣品質都呈現改善的趨勢,其中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前三名依次為: 彰化、屏東、台中;空污不降反升的城市也有,其中漲幅最大的城市是馬祖(/連江),空污排名從去年的第10,躍升到第4,評估原因是受到鄰近中國的空污影響,與金門情況相同。

2. 基隆首次擠進全球空氣品質良好的前段班。
基隆在2024年PM2.5指數為9.1µg/m³,呈現綠色良好,是2021年WHO修改標準後,第一次進入空品良好等級。甚至全年還有兩個月達到WHO標準,也是第一次出現。

3. 台南首次成為全台空氣汙染排名第一的城市,但是空氣品質較2023年優。
台南的空污情況在近五年都是排名前三名,在2024年首次躍升第一位,但令人感到慶幸的是,相較於2023年的空氣品質,2024年已有顯著改善 (20.9 -> 18.9µg/m³)。

4. 空品優等生 台東,2024年長達5個月空品達到WHO標準。花蓮與基隆亦出現首次達標!
暨2021年WHO修改標準之後,全台沒有一個城市空氣品質達到WHO的年均標準。空品資優生-台東,在2022年中首次出現四個月達到WHO標準之後,在2024年又出現長達5個月的空氣品質達標。此外,花蓮與基隆也有出現2~3個月的空品達標,令人欣喜與振奮。

5. 台灣空汙季節,從9月至隔年5月,橫跨春、秋、冬。
從各城市每月的空汙數值可發現台灣每年的空汙季節大部分是10~4月份,在中南部與離島地區甚至拉長為9月~次年5月,並且要注意出現紅色警戒等級。

依照地區排名

依照汙染程度排名


2024各月PM2.5均值


五、結論 - 積極應對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這個如同2023年SARS般對呼吸健康的重大威脅,已慢慢成為過去式。但是事實上,呼吸健康的威脅尚沒有停歇,尤其是台灣肺癌近幾年連續數年成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也是長年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不僅是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成為名副其實的”癌王”,令我們不得不重視肺癌的風險,亦不能忽視環境空汙對我們呼吸健康的影響。

然而,縱使已知空氣污染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亦是肺癌風險的主要來源,但對於看不見的空污,多數人仍然會忽略,直到自身健康,或家人開始有了相關疾病,才開始關注呼吸健康。

"關注空氣品質",是養成健康呼吸的第一步。空氣品質不論室外或是室內空氣品質,都同樣重要,這也是為什麼IQAir除了提供AirVisual Pro 空氣智能監測器,幫助了解室內空氣品質之外,也致力於蒐集全世界的空氣資訊,幫助各國政府、城市、個人,了解室外的空氣品質。因為必須"先了解空氣,才能正確採取對應的改善措施"。

 改善室外空氣品質是持續性的任務,需要各國政府、各地城市的共同努力;而改善室內的空氣品質,可以靠自己採取積極的措施,如使用空氣清淨機,來維護室內的呼吸健康。
 

空氣中的物質

上圖顯示會飄浮在空氣中的物質,最大有毛髮,我們最常聽到的 PM2.5,大小約是2.5微米(µm),而SARS 或 Covid -19 新冠病毒,則是屬於比PM2.5更小百倍的超細微粒UFP。

 為此,IQAir 長年專注研發過濾技術,以確保能最大限度地將上述包含超細微粒的所有污染物質,全數過濾,將潔淨無污染的空氣,提供給使用者。